自当选县人大代表的那一刻起,他便立下誓言:“代表的作用是干出来的,我是一名人大代表,更是党家庄村的领头人,必须时时想在群众前面、事事干在群众前面、处处走在群众前面。” 这份誓言,既是初心,更是使命,激励着杨苏民在人大代表与村书记的双重岗位上,步履不停,笃行实干。
党家庄村曾因基础设施薄弱饱受困扰。村内道路年久失修,坑洼不平,每逢雨天,积水成潭,泥泞不堪;晴天时,尘土飞扬,村民出行极为不便。看到乡亲们被行路难困住脚步,他心急如焚。那段时间,他多次奔走于县交通局、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,争项目跑资金。为了确保道路硬化工程顺利推进,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逐户走访,积极协调有关问题;在施工过程中,每天到现场监督,严把质量关。经过数月努力,一条条平坦宽阔的硬化村道,蜿蜒通向家家户户门前。村民们开着电动车、小汽车穿梭在村道上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纷纷感慨:“终于告别了‘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脚泥’的日子!”
党家庄村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,古建遗迹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。作为县人大代表,他深知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,在县人代会上提交建议,呼吁有关方面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。为了挖掘村里的历史文化资源,他多次走访村里乡贤,听他们讲述古村往事,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细节;通过航拍全方位记录村庄古迹风貌;积极申报传统村落古建项目,撰写申报材料时,常常伏案到深夜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党家庄村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随后,他带领村民对马头墙进行修缮加固,让斑驳的墙面重新焕发生机;对清白第院落门房、三余书院家庙进行重整维修,修复破损的梁柱、褪色的壁画。如今,漫步在古巷中,青砖黛瓦诉说着岁月故事,古韵悠悠,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,村民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改善人居环境,是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关键。他带领村两委班子,以“不留死角、不留盲区”为目标,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。召开村民大会,动员大家积极参与;成立党员先锋队,带头清理垃圾、拆除违建。记得在拆除一处多年的违建时,当事人一开始并不配合,他多次上门沟通,讲政策、谈利弊,整村拆除违建工作得以顺利推进。同时,在村道两旁栽种绿树花卉,安装太阳能路灯。推进农村改厕工作,挨家挨户宣传卫生厕所的好处,协调施工队上门安装。如今,村里环境整洁优美,村民们茶余饭后有了散步休闲的好去处,生活质量显著提高。
“群众的事,再小也是大事。”杨苏民始终将困难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。定期走访慰问孤寡老人、残疾人、贫困户等弱势群体,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、实际困难。村里的张大爷是位孤寡老人,生活不便,他便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,帮他打扫卫生、购买生活用品;李大姐家因孩子生病致贫,他积极请求相关部门,为她家申请了医疗救助和临时困难补贴。在杨苏民的努力下,村里的困难群众都得到了妥善帮扶,他们常常拉着他的手说:“感谢党,感谢政府,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”
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。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以村集体经济设施大棚为引领,引进先进种植技术,种植绿色有机蔬菜、特色水果,打造“党家庄”品牌。同时,鼓励村民自主创业,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。不少村民在大棚里务工,学到了种植技术后,自己也开始承包土地发展设施农业;有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他还带领大家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,尝试电商销售、农旅融合等新模式,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,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。
民生就是一点一滴,当人大代表和党组织书记的身份合二为一时,很多事就体现在家常中。每当提起这些事时,杨苏民总是说:“看到群众的困难和反映的问题在我的奔波下或多或少得到了解决,我觉得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”。在谈及今后的打算时,他说:“群众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,我们基层代表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。我将把履职尽责的饱满热情贯穿到乡村振兴全过程,把党家庄村建设的越来越好”。